A、 检查内部腐蚀、裂纹情况
B、 其他选项都是
C、 通过检查判断水质控制是否得当
D、 判断是否需要清除水垢、积灰
A、 变速调节
B、 进口导叶调节
C、 旁通回流
D、 挡板节流
A、 光电元件
B、 温度传感器
C、 热敏元件
D、 其他选项都可以
A、 燃油在炉膛燃烧停留时间短
B、 锅炉效率高
C、 炉膛温度较高
D、 锅炉尺寸相对较紧凑
A、 80℃
B、 50℃
C、 60℃
D、 70℃
A、 普遍减薄量不大于10%原厚度,正常使用
B、 普遍减薄量不大于30%原厚度,焊补后使用
C、 普遍减薄量大于10%原厚度,验算强度降压使用
D、 单个凹坑直径不大于3倍厚度,减薄量大于30%原厚度,焊补后使用
A、 提高燃油温度
B、 待炉温升高后再观察处理
C、 加大供风量
D、 检修喷油器
A、 3~4
B、 1~2
C、 4~5
D、 2~3
A、 下面1~2组或上面1~2组
B、 上面1~2组
C、 中间1~2组
D、 下面1~2组
A、 直接供入工作水面之上
B、 经上半圆许多小孔的水平管通到工作水面之下
C、 经下半圆许多小孔的水平管通到工作水面之下
D、 直接供入工作水面之下
A、 一、二次风都转
B、 一次风不转,二次风旋转
C、 一、二次风都不转
D、 一次风旋转,二次风不转
A、 蒸发量
B、 受热面积
C、 蒸气参数
D、 蒸气参数和蒸发量
A、 总蒸汽分配联箱或低压蒸汽分配联箱
B、 辅锅炉停汽阀后
C、 总蒸汽分配联箱
D、 低压蒸汽分配联箱
A、 应按烟气流动方向逐个开吹灰器蒸汽阀,不宜中途停顿
B、 使用蒸汽吹灰前必须加强燃烧
C、 吹灰不当可能反而引起管子腐蚀
D、 应每天冲洗,以维护锅炉高效率
A、 排烟损失
B、 不完全燃烧损失
C、 风机耗能
D、 风机耗能和排烟损失
A、 未燃尽的碳粒子
B、 钒、钠的化合物
C、 铁氧化物
D、 硫酸钙
A、 汽水共腾
B、 锅炉缺水
C、 负荷突然增加
D、 燃油中含有大量水分
A、 化验炉水盐量过高否
B、 暂时停止供汽,开启蒸汽管路和设备上泄水阀
C、 上排污降低工作水位
D、 排污降低工作水位
A、 中性
B、 普通蒸馏水
C、 有适当碱度
D、 弱酸性
A、 进水口附近
B、 水管锅炉下降管
C、 排污口附近
D、 受热面中烟气温度较低
A、 蒸汽吹除
B、 机械方法
C、 压缩空气吹除
D、 化学方法
A、 截止止回阀
B、 减压阀
C、 节流阀
D、 安全阀
A、 燃油与空气混合难以完全均匀
B、 其他选项都是
C、 需降低炉膛温度
D、 需加大风速以利燃油蒸发
A、 可大于实际允许工作压力5%,但不应超过锅炉设计压力
B、 低于过热器安全阀开启压力
C、 等于允许的最大工作压力
D、 烟管炉不超出工作压力1.03倍,水管炉不超过1.05倍
A、 高过最高工作水位
B、 高达停汽阀
C、 进入蒸汽管道
D、 高达集汽管或集汽板
A、 炉膛温度降低
B、 产生大量碳黑
C、 点火困难,火焰不稳
D、 过剩空气太多
A、 产生炉内爆炸
B、 受热面过热变形
C、 产生汽水共腾
D、 蒸发量降低
A、 少量受热管渗漏
B、 安全阀咬死不能开
C、 一只水位表损坏
D、 发生汽水共腾
A、 用水冷却的钢板
B、 构成自然循环下降管的管排
C、 有水强制循环的管排
D、 构成自然循环上升管的管排
A、 应在投放除垢药后过相当时间进行
B、 各种型式废气锅炉都要底部排污
C、 不允许在正常工作负荷时进行
D、 每次不超过0.5min,谨防失水
A、 应全开停汽阀
B、 应全开蒸汽管路各处泄水阀
C、 暖管是为了防止水击现象
D、 暖管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5-20min
A、 受热面积
B、 蒸发率
C、 工作压力
D、 蒸发量
A、 过滤作用
B、 防止油漏入蒸汽管路
C、 控制蒸汽流量
D、 尽量利用蒸汽凝结的热量
A、 蒸发量/锅炉蒸发受热面积
B、 蒸发量/锅炉受热面积
C、 蒸发量/锅炉附加受热面积
D、 蒸发量/(蒸发受热面积+过热器受热面积)
A、 及时进行吹灰
B、 防止尾部受热面温度过低,低负荷时使烟气旁通
C、 改善燃烧,采用低过剩空气系数
D、 保持炉水碱度适宜
A、 阀开启后的升程
B、 开启压力
C、 阀开启后上升力
D、 关阀时压力降低量
A、 其他选项都可以
B、 烟管
C、 自然循环水管
D、 强制循环水管
A、 低至酸露点
B、 低至比酸露点高200C左右
C、 低至烟气中水蒸气露点(约60℃)
D、 比酸露点低20~40C
A、 kg/m2
B、 kg/h
C、 kg/m3h
D、 kg/m2h
A、 kCal/m3
B、 kW/m3
C、 kw/m3h
D、 kJ/m3
A、 温度
B、 单位容积在单位时间内燃料放热量
C、 单位时间烧油量
D、 传热量
A、 200℃
B、 300℃
C、 150℃
D、 170℃
A、 2倍
B、 3倍
C、 1.5倍
D、 2.5倍
A、 68℃
B、 48℃
C、 78℃
D、 58℃
A、 防止油在蒸发管束间滞燃
B、 工作中不在上锅筒进行排污
C、 及时清除蒸发管束上积灰
D、 避免用汽量突然改变
A、 后者为前者的附加受热面
B、 组合式
C、 二者独立
D、 后者为前者的附加受热面或组合式
A、 发白
B、 呈暗红色
C、 呈橙黄色
D、 呈淡蓝色
A、 过剩空气量/实际供气量
B、 实际供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C、 过剩空气量/理论所需空气量
D、 理论所需空气量/实际供气量
A、 浅灰
B、 几乎无
C、 浓黑
D、 白
A、 活塞式
B、 弹簧式
C、 气囊式
D、 重锤式
B、 1.05~1.2
C、 1.2~1.3
D、 越大越好
A、 烟箱
B、 炉胆
C、 燃烧室
D、 烟管
A、 点火升汽慢
B、 汽压较稳定
C、 效率较高
D、 水质要求较低
A、 蒸汽工作压力和蒸发量
B、 蒸汽温度和蒸发量
C、 蒸汽工作压力和受热面积
D、 蒸汽温度和受热面积
A、 预扫风不彻底
B、 过剩空气系数太小
C、 点火失败重新点时未再扫风
D、 供油电磁阀关闭不严
A、 水冷壁
B、 汽包
C、 沸水管
D、 水筒
A、 烟气旁通管
B、 烟气入口
C、 烟气入口和烟气旁通管
D、 烟气出口
A、 锅炉停炉后,可适当向炉膛吹风
B、 锅炉安全阀应在轮机长指导下调试后铅封
C、 锅炉下排污通常宜在停火后半小时进行
D、 锅炉停炉后,为防部分受热面露出水面,应停止表面排污
A、 锁紧安全阀应设法顶紧阀杆顶部而不应过度压缩弹簧
B、 每月应检查一次安全阀阀盘漏汽否
C、 2个安全阀开启试验应逐个进行
D、 每月应升高汽压做开启试验一次
A、 滞燃严重
B、 供油压力波动
C、 风量太大
D、 风压不足或风压波动
A、 蒸发量较小
B、 汽压较低
C、 烟气温度不太高
D、 蒸汽温度不太高
A、 蒸发率低
B、 蓄水量大
C、 蒸发量小
D、 工作压力低
A、 借助泵使水在受热管中
B、 利用烟囱自然通风力使空气和烟气
C、 利用风机使空气和烟气
D、 由于工质密度差而使水在受热管
A、 开启压力降低
B、 压力降低量增大
C、 开启压力升高
D、 升程降低
A、 防止供汽量增加过快
B、 防止汽水共腾
C、 清洗汽水分离设备
D、 防止水位过高
A、 立即上排污
B、 立即停炉
C、 立即上排污和停止送汽
D、 停止送汽
A、 炉水含盐大
B、 突然补水
C、 高水位时加强燃烧
D、 突然增大用汽量
A、 失水
B、 其他选项都可以
C、 正常
D、 满水
A、 进行上排污
B、 开启蒸汽管路上的泄水阀
C、 立即化验炉水并进行水处理
D、 立即停止送汽
A、 重新冲洗水位计
B、 立即补水至正常
C、 立刻断油熄火
D、 停止给水,加强燃烧
A、 最低工作
B、 最低危险
C、 最高工作
D、 最高危险
A、 沸水管破漏
B、 锅炉燃烧减弱和沸水管破漏
C、 水位计通水管堵
D、 锅炉燃烧减弱
A、 小于7
B、 等于7
C、 等于10~12
D、 越大越好
A、 相对湿度
B、 含湿量
C、 水蒸气分压力
D、 焓值
A、 12m
B、 2m
C、 都不对
D、 7m
A、 很快上升到顶部
B、 仍反映至正常水位
C、 值班期内无显著变化
D、 消失
A、 最低危险
B、 最低工作
C、 最高工作
D、最高工作和最低危险
A、 刚补水时水位反而降低
B、 骤然开大停汽阀,水位迅速降低
C、 减弱燃烧后,水位即会降低
D、 加强燃烧后,未补水水位也会上升
A、 50%左右
B、 60%~70%
C、 70%~90%
D、 10%~30%
A、 雾化片
B、 喷嘴体
C、 喷嘴帽
D、 其他选项都是
A、 喷孔直径与雾化质量关系不大
B、 喷出油雾中心部分流量密度比圆周部分小
C、 油压越高,雾化质量越好
D、 旋涡室中旋转速度越大,雾化质量越好
A、 中心部分与外周部分油雾流量密度应相同
B、 直径50,~m左右的油滴占85%以上,无粒径200um以上大油滴
C、 能有较大的喷油量调节幅度
D、 雾化角稍大于气流量扩张角
A、 适应不同油料
B、 改变火焰形状适应不同形状炉膛
C、 改变喷油量
D、 改善雾化质量
A、 雾化片
B、 分流嘴
C、 旋流片
D、 喷嘴座
A、 不一定
B、 旋杯式
C、 压力式
D、 回油式
A、 回油阀开度
B、 油温
C、 油压
D、 风压
A、 回油式
B、 蒸气式
C、 旋杯式
D、 压力式
A、 蒸汽带水太多
B、 炉水表面形成很厚不易消散的泡沫层
C、 炉水中含汽泡太多
D、 其他选项都是
A、 锅炉汽压和水温高
B、 排污量太大
C、 排污太频繁
D、 排污阀漏
A、 白色
B、 浓黑色
C、 几乎无色
D、 浅灰色
A、 间断地分次给水
B、 提高锅炉给水温度
C、 在锅炉内工作水面以上装设内给水管
D、 在锅炉内工作水面以下装设内给水管
A、 给水
B、 蒸汽
C、 排污
D、 凝水
A、 满压后
B、 上水后即
C、 点火后即
D、 升汽后分数次
A、 自动锅炉冷炉点火升汽过程应改为手动操作
B、 从点火到产生汽压的时间约应占到满压时间的1/3
C、 供汽前应进行表面排污
D、 烟管锅炉达到满压时间应控制比水管锅炉长
A、 辐射换热所占比例大
B、 烟气横向冲刷管束
C、 烟气流速较高
D、 烟气横向冲刷管束+烟气流速较高
A、 上排污
B、 下排污
C、 停炉换水
D、 投水处理药
A、 水垢生成
B、 其他选项都可以
C、 汽水共腾
D、 电化学腐蚀
A、 钙离子
B、 钙离子+镁离子
C、 镁离子
D、 OH离子
A、 炉内腐蚀加剧
B、 结垢量显著增加
C、 发生汽水共腾,蒸汽带水剧增
D、 金属发生苛性脆化
A、 热水井过滤效果差
B、 水处理投药过多
C、 其他选项都可以
D、 下排污不及时
A、 Na2C03
B、 NaOH
C、 Na3P04
D、 Na2HP04
C、 1.l~ 1.3
D、 1.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