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 >调解理论与实践

1、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当时还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意涵,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民主原则在司法场域中的运用。二、它是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中的具体体现。

A、对
B、错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构建中国调解话语体系的原因主要有( )。

A、调解是重构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切口。
B、以调解为核心的ADR运动在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呈现出体系化、精细化与职业化等特点,而我国的调解仍然缺乏系统性、规模化与制度化。
C、我国调解发展需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D、我国学者受形式理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将我国调解视为落后文化的产物。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3、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为构建中国调解话语体系提供在制度自信的基础。

A、私人法官试行审理
B、微型审理
C、马锡五审判方式
D、枫桥经验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4、西方部分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的最大特点是调审合一。其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也可以由法院委派或者委托给符合条件的调解组织或者个人主持。

A、对
B、错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5、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都坚持调审分离的原则,调解被置于诉讼程序之外,主要采取法院附设调解的方式进行。

A、对
B、错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6、自( )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社会综合治理”模式。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7、纠纷解决的“第三领域”是由( )从史料出发,对明清以来民事法律实践进行研究所得到的重要理论。

A、朱苏力
B、贺卫方
C、梁治平
D、黄宗智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8、在西方现代法律制度高度形式主义的背景下,直至( ),西方国家才掀起了“接近正义”运动的第三波浪潮,即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

A、20世纪50年代前后
B、20世纪60年代前后
C、20世纪70年代前后
D、20世纪80年代前后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9、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总结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经验,该社论把马锡五审判方式总结为( )。

A、深入调查
B、审判方式是坐堂式而不是座谈式
C、诉讼手续简单轻便
D、在坚持原则、坚决执行政府政策法令、又照顾群众的生活习惯及维护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解,善于通过群众中有威信的人物进行解释说服工作,为群众又依靠群众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0、发展动力不足和支撑力量薄弱是我国调解体系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可以( )。

A、为当事人提供纠纷调解路径指引
B、加大党委、政府对调解工作的支持和监督考核
C、引入市场化机制提高纠纷调解的服务质量
D、加强调解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