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组织蛋白
B、白蛋白
C、肌红蛋白
D、球蛋白
E、血红蛋白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大耐受剂量(LD0)
C、最小致死剂量(LD01)
D、急性阈剂量(Limac)
E、半数致死剂量(LD50)
A、半数致死剂量(LD5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绝对致死剂量(LD100)
E、急性阈剂量(Limac)
A、肾脏
B、肌肉
C、脂肪
D、肝脏
E、骨骼
A、肺泡中毒气压力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B、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C、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D、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E、排出的速度与吸收速度成正比
A、 其余选项都不是
B、 脂肪组织分布的量
C、 器官和组织所在的部位
D、 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E、 污染物与器官亲和力
A、细胞膜
B、内质网
C、细胞壁
D、线粒体
E、细胞核
A、在体内检出环境污染物时,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
B、物质蓄积可能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C、化学物的蓄积作用,是慢性中毒的基础
D、有效地排除体内的毒物,防止或减少毒物的蓄积作用,是预防和减少慢性中毒的重要措施
E、物质蓄积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的急性发作
A、 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B、 其余选项都不是
C、 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 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
E、 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C、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
D、在此剂量下的任何量都不应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
E、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A、升汞
B、氯化汞
C、甲基汞
D、汞蒸气
A、硫化氢
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
D、苯
E、砷
A、半数致死剂量(LD50)
B、绝对致死剂量(LD100)
C、急性阈剂量(Limac)
D、最小致死剂量(LD01)
E、最大耐受剂量(LD0)
A、最大耐受剂量(LD0)
B、半数致死剂量(LD50)
C、急性阈剂量(Limac)
D、最小致死剂量(LD01)
E、绝对致死剂量(LD100)
A、半脱氨酸
B、色氨酸
C、蛋氨酸
D、羟脯氨酸
E、组氨酸
A、生理反应的异常变动
B、死亡
C、患病
D、机体代偿疾病前状态
E、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的变动
A、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
B、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局部范围,甚至一座山、一个池塘
C、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
D、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所组成
E、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A、铜
B、铬
C、锰
D、锌
E、铅
A、化学物的致癌性
B、药物的副作用
C、化学物的致畸性
D、药物的致癌性
E、化学物的致突变性
A、CCl4
B、CH3Cl
C、CH2Cl2
D、CH4
E、CHCl3
A、 自然灾害
B、 社会生活问题
C、 生态破坏
D、 环境污染
A、联合作用
B、强度
C、剂量
D、作用持续时间
E、理化特性
A、 化学反应
B、 生物转化
C、 生物富集
D、 新陈代谢
A、最低容许限量
B、最高容许浓度及最低供给的限量
C、最低需要量
D、最高需要量
E、最高容许限量
A、50%
B、60%
C、80%
D、70%
E、90%
A、生理反应正常范围内的变动
B、机体代偿疾病前状态
C、生理反应的异常变动
D、患病
E、死亡
A、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
B、由于经济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C、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D、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破坏
E、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
A、砷化合物
B、黄曲霉毒素
C、二萘胺
D、甲醛
E、联苯胺
A、死胎
B、遗传性疾病
C、畸形
D、早产
E、肿瘤
A、 多氯联苯
B、 甲苯
C、 异氰酸甲酯
D、 甲醛
A、5%
B、15%
C、25%
D、20%
E、10%
A、LD100>LD50>MLD>LD01>LD0
B、ED0>Limch>LD0>LD50>LD0
C、LD100>LD50>LD0>LD01>Limch
D、LD50>LD01>LD0>ED0>Limac
E、LD01>LD50>LD01>Limha>Limac
A、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
B、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是有限的
C、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被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学物
D、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A、痛痛病事件
B、博帕尔异氰酸甲酯事件
C、四日市哮喘病
D、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E、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
A、 社会生活问题
B、 自然灾害
C、 地方病
D、 生态破坏
A、 地方病
B、 职业病
C、 疫源性疾病
D、 公害病
A、劳动能力降低
B、多发病的发病率增加
C、常见病的发病率增加
D、肿瘤的发生率增加
E、人体抵抗力下降
A、ED0
B、LD50
C、LD0
D、LD01
A、酸雨
B、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C、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D、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
E、大气污染
A、污染物性质
B、环境结构
C、环境状态
D、污染物数量
E、污染物种类
A、消费者
B、生产者
C、无机界
D、有机界
E、分解者
A、混合
B、沉降
C、挥发
D、稀释
E、扩散
A、比非生物环境条件复杂
B、迁移方式以稀释、扩散、溶解、沉降等物理作用为主
C、有一些物质可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
D、大部分污染物可通过生物转化,转变成无害或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
E、与食物链有关
A、降解
B、转化
C、蓄积
D、分解
E、吸收
A、氧化
B、水解
C、中和
D、还原
E、吸附
A、五级消费者
B、一级消费者
C、四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E、二级消费者
A、循环
B、传递
C、流动
D、消耗
E、交换
A、碘
B、磷
C、氟
D、砷
E、氮